午餐才可吃的肉


美國人重投午餐肉懷抱 失業率急升 回歸大蕭條廉價食品
(明報)12月8日 星期一 05:05

【明報專訊】美國面臨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,失業率急升,連美國民眾的生活方式習慣,也彷彿突然要回到大蕭條時代。在大蕭條時代,美國人發明了廉價的午餐肉,成為普羅大眾慳錢捱過緊日子的方法,也成了日後判斷經濟好壞的指標之一,未料到在當前金融危機,本被健康飲食人士唾棄的午餐肉,在美國又再捲土重來,過去3個月銷量急升一成。

銷量急升一成 24小時趕工

英國《泰晤士報》周末報道,午餐肉製造商、明尼蘇達州奧斯丁市的霍梅爾(Hormel)食品公司,最近已引入一周7日、每日24小時輪班制日夜趕工不斷生產,去滿足市場龐大需求,公司隔壁的屠宰房,現在每天亦需屠宰1.9萬頭豬做罐頭。報道稱,目前每罐12盎司容量的午餐肉罐頭,在美國約賣2.4美元(18.6港元),一些餓着肚子、既想省錢又想吃肉的美國消費者,都非常喜歡這類食品。在經濟不景下,依靠政府派發食物券的美國人,數目亦創下紀錄,9月達3150萬人,較去年激增17%。

霍梅爾食品公司生產經理諾伊費爾特說:「午餐肉系列產品,仍是美國家庭普遍喜愛追捧的食物,從它持續上升的銷量就可見,尤其是過去3個月,銷量上升幅度超出預期。」諾氏稱,午餐肉物美價廉,確實能給人帶來「獨特且可口的口感體驗」,令它在經濟不景下格外受歡迎。

大蕭條肉食代替品 隨美軍征戰

午餐肉是美國人霍梅爾(Jay Hormel)在30年代大蕭條時研製出的,主要材料是豬肉、糖、鹽、水、馬鈴薯澱粉,再加點硝酸鈉就可讓肉塊永保粉紅色。當年經濟蕭條,人們買不起肉,由於午餐肉比牛肉豬肉便宜,又是熟的、打開就能吃,正是它幫助當年紐約人渡過難關。它還被譽為「幫助美國打贏二次大戰的食物」。二戰期間,午餐肉成了美軍日常食品,並隨着美軍征戰各地而迅速推廣至全球。

「午餐肉是我們的牛排」

但隨着戰後經濟復蘇,午餐肉早已漸漸從紐約人的生活中淡出,有健康飲食主義者甚至呼籲杯葛午餐肉,指午餐肉裏含防腐劑。惟金融海嘯重挫經濟,令午餐肉「東山再起」。家住紐約長島的比爾克魯說﹕「過去我們吃牛排,現在改吃午餐肉,牛排1磅至少6美元,而午餐肉的價格不到一半,午餐肉就是我們的便宜牛排。」研究午餐肉歷史的作者布萊克說:「從心理上來講,午餐肉是一種令人(在逆境中)獲得安慰的食物。」

泰晤士報


不說不知道,原來午餐肉的背後有著這些故事,不知道五香肉丁有沒有呢?

再查一下,原來午餐肉的英文不是Lunch meet(當然...),而是Spam,意思是加上香料(Spices)並以火腿(Ham)製成的罐頭食物。而稱為午餐肉的原因,是因為當時午餐只常見於中產及上層階級,一般的勞工階層並沒有吃午餐的習慣,而政府官員及公司高層所舉辦的午宴聚會 (Luncheon)流行吃Spam,使Luncheon Meat(在午宴聚會吃的肉)一詞逐漸出現。後來到了中國,就成為了午餐才可吃的肉了。

但$18.6一罐午餐肉,仍然是很貴呀!

參考︰維基百科

0 留言: